隔着裤子一直顶会怎么样三代“青蒿人”接力 让“中国方案”出海

“我们做的事情,对全人类都有意义。”近日,得知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队员李国铭骄傲地说,他们将中医智慧开创的“中国方案”推广应用到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三代“青蒿人”青春接力,为“无疟疾”奋战。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成立于1989年,现有成员40名,35岁以下青年占比75%,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支深入海外开展青蒿素防治疟疾的援外医疗队。他们以身试险,自主研发抗疟新药;他们扎根海外数十载,推广“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的原创青蒿素复方疟疾防治中国方案,造福全球3000余万名疟疾患者。

经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中国已在2021年消除疟疾。而在全球范围,疟疾仍是与艾滋病、结核齐名的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被视为“穷病”,多流行于卫生条件差的欠发达地区。

随队走遍亚洲、非洲、大洋洲多个疟疾肆虐的国家,李国铭向记者回忆了他的援外经历。

2016年7月,李国铭在非洲多哥援助期间,曾在高原区东莫诺省的一个偏远村庄调研,在烈日下徒步两三个小时后才到达目的地,全体村民带着自己家里煮好的食物在村卫生站等着他们。这个村庄偏僻闭塞,村民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么多医生。

“村长说,平时连自己国家的官员都很少能到这里,你们作为中国医生却能来为我们治病!”李国铭回忆。

2018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成员辗转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基里维纳群岛,岛上的人口只有4万多。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亚太地区疟疾风险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这里,各种突发状况不断,来自岛民的质疑、能“烤焦”人的太阳、不知名的毒虫、珍贵如黄金的淡水资源以及极少部分地区才有的通讯信号,给他们带来重重考验。但该团队经受住考验,在该岛实施以青蒿素哌喹片“全民服药、群防群治”消除传染源的中国方案,快速控制了疟疾流行,实现了疟疾零死亡。

抗疟救命的中国方案在海外能发挥如此巨大作用,背后是三代“青蒿人”的接力传承。

1967年,疟疾肆虐的越南向中国方面发出求援信号后,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在北京饭店秘密召开,代号“523任务”,著名抗疟专家、第一代“青蒿人”的代表李国桥是最早加入国家“523项目”的中医药科技人员。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中心全球抗疟团队第一代领头人,李国桥首先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成功研制出首个疗程短、成本低的青蒿素类复方抗疟新药,并在全球推广。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医学教学书,至今仍记录着李国桥的研究数据。为深入研究恶性疟疾的发热规律,他曾不惜写下遗书“以身试疟”,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血液两次注入自己体内,主动感染恶性疟疾,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为抗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半个世纪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三代专家先后前往柬埔寨、越南、巴新、科摩罗等30多个疟疾流行国家开展青蒿素复方快速灭源除疟,帮助100万以上国外人摆脱了疟疾困扰,团队研制的复方青蒿素让全球2000万人受益,为保障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健康、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代“青蒿人”,李国铭继承前辈医者“救死扶伤”的志向,在援助科摩罗、巴新、多哥项目的现场工作中“挑大梁”。该团队中的80后、90后已扛起一线科研和抗疟的大旗,担负起在海外消除疟疾的重任。李国铭坦言,随着项目的推进,青年一代也必须做出自己的突破成就。

不过,这些年轻人远赴异国他乡,也曾面对质疑。

2019年,李国铭来到印度洋上的非洲岛国科摩罗,这是他第一次担任现场工作组组长。团队的两名成员已经回国,当地抗疟中心的主任看见这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带着全新的团队,不免担心他能否把抗疟项目做好。

但当项目实施完后,对方的态度彻底转变,非常感谢团队帮他们彻底解决了这次疟疾爆发。而科摩罗的项目,也是迄今团队最成功的援外抗疟样本。

这些年轻的中国医生用青蒿素架起了一座中外友谊之桥。

基里维纳岛的风俗原来只有每年一次的木薯节,现在岛上增设了以Femse(即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的英文简称——记者注)命名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纪念中国医生无私地帮助他们消灭疟疾。

2020年年初,科摩罗的“科中友好协会”打算向中方赠送一箱口罩,但他们跑遍了当地的超市和药店都没有买到,最后决定募捐100欧元,向中国人民抗疫斗争表示支持。100欧元相当于当地普通人一两个月的收入。

这样的友好互动也让他们坚定信心,为更多国家送去中国方案。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科技产业园里,数万份来自世界各地的疟原虫血液样本不仅记录着三代青蒿人的青春岁月,更是在进一步探究项目是否会引起青蒿素抗性的问题,为项目安全托底。

目前,李国铭正在筹备今年6月或7月启程的又一次援外,他将带队在科摩罗大科岛常驻一年左右。他曾因援外工作错过了儿子的出生,而今又或许不能亲眼看着儿子上幼儿园,但儿子已经耳濡目染,学会说“疟疾”和“青蒿素”两个词。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